Heliothis armigera NPV 棉铃虫核形多角体病毒

请下载《资料收集库-农药电子书》获得更多农药资料。想获得更多更系统的农药资料?想创建自己的农资电子书?请访问 http://www.9ele.com/pesticide.html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NPV),是棉铃虫专一性的病原微生物。

棉铃虫NPV生物农药防治效果好、药效持久,对其他生物无任何毒副作用,是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生产的昆虫病毒杀虫剂产品,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登记注册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1993年国内第一个棉铃虫NPV产品登记注册,并正式进入市场。长期以来,棉铃虫NPV的生产必须通过“活体”进行,多项核心技术没有得到根本突破,导致生产规模小、产品生产成本高,难以实现产业化。

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同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协同攻关,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棉铃虫群养技术,使饲养规模和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十倍;通过采用独特的病毒分离纯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原药中的病毒含量。一举突破了严重制约该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促进世界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研发成功的新型超高含量昆虫病毒杀虫剂,成为目前国际上已知的含量最高的病毒杀虫剂产品,每克原药中病毒含量高达5000亿个病毒粒子,是目前国际、国内同类产品单位含量的几十倍,并且研制成功了有效成分含量为600亿PIB/克的棉铃虫NPV水分散粒剂,每亩棉田只需2克这样的产品就能有效控制害虫。
棉铃虫病毒生物农药2005年起在我国新疆棉区连续示范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建设兵团农一师、农五师、农七师、农八师的十多个团场,总体防效均在80%左右。使用棉铃虫NPV生物农药的地块,天敌数量明显多于使用化学农药的地块,很好地控制了后期棉蚜的危害,每年减少用药次数2次以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2006年到2007年,累计推广应用200万亩次。

棉铃虫室内饲养技术的改进
在传统人工饲料饲养技术的基础上,对棉铃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饲养器材和操作方法进行了简化和改进。将产于纱布上的卵经消毒晾干后,直接放于塑料保鲜袋中孵化。初孵幼虫用毛笔移入特制的带盖10孔饲养盒,每孔1头,孔径和高度为2.5 cm×1.8 cm, 接虫前每孔加人工饲料4~5 g,接虫后加盖,直至化蛹。幼虫化蛹后用培养皿收集,直接放于成虫饲养笼中,任其羽化、交配和产卵。采用这一改进饲养技术,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等均有显著提高,棉铃虫的病害明显减少,同时节约饲养成本约50%。

常见疾病
1995-1997年在河北省邯郸、衡水、保定3个市对1-4代棉铃虫幼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能够抑制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动及导致疾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病原菌种类有病毒,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细菌为苏云金杆菌;真菌有绿僵菌和白僵菌。因感病致死的棉铃虫视年度、世代不同而差异显著,平均死亡率为21.1%,高的可达57.1%。研究还表明:棉铃虫疾病的发生及流行与宿主种群、病原菌种群及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其它
棉铃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碰到一起会互相争斗,直到一方被另一方吃掉。中科院动物所秦启联博士领导的研究组,通过改进人工饲料,增加适口性,改善饲养条件等措施,终于让棉铃虫“们”可以和平共处了。
昆虫病毒属于微生物,要通过生物学的方法,用病毒感染活体的昆虫进行增殖。首先要在厂房内大量培养活体昆虫,待其长到适当大小,再使之感染病毒病。然后收集死亡虫体。经过分离纯化,获得昆虫病毒,再加工成病毒杀虫剂。过去棉铃虫不能群养使得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目前新技术的采用使病毒杀虫剂的生产规模和效率提高十多倍。
棉铃虫群养技术的突破对生物农药的生产意义重大,解决了限制棉铃虫病毒杀虫剂产业化生产的瓶颈问题。昆虫病毒杀虫剂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害虫不产生抗性。在田间造成害虫世代之间病毒病的大面积流行,属典型的绿色环保型农药。
此外,研究人员还获得高含量的棉铃虫病毒原药。病毒杀虫剂生产工艺中要把病毒从死亡的虫尸中提取出来,常规方法仅可获得每克200亿病毒单位左右的产品;科研人员采用独特的提取工艺,使产品纯度大幅度提高,病毒含量高达每克5000亿病毒单位。1克这样的原药可以加工成防治5亩农田害虫的病毒杀虫剂。

 

Refer to <docbook-pesticides> for more data. Want more and better data of pesticides? Create your own ebook? Please visit: http://www.9ele.com/pesticide_en.html